几代科学家接力守护 科技助力长江鱼类从休养生息到生生不息
中新网北京8月22日电 (记者 孙自法)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长江中游开展“梁子湖鱼类生态调查”和“长江鱼类生态调查”,代科摸清中国长江渔业资源“家底”,学家息到20年前呼吁长江十年禁渔;从1986年提出长江豚类就地保护、接力迁地保护、守护生生人工饲养繁育研究三大保护策略,科技到中国江豚保护经验贡献全球;从赤水河流域2017年开启十年禁渔先行示范,助力到长江十年禁渔2021年全面实施…… 70多年来,长江从休作为中国唯一从事内陆水体生命过程、鱼类养生生态环境保护与生物资源利用的不息综合性学术研究机构,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水生所)几代科学家接力守护,代科通过科学方法、学家息科技手段,接力助力长江鱼类等生物多样性实现从休养生息到生生不息。守护生生 长江为何要十年禁渔 记者近日从中国科学院了解到,科技进入21世纪以来,助力长江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白鲟、白鱀豚等珍稀水生生物功能性灭绝;中华鲟、江豚极度濒危;“长江三鲜”中的鲥鱼已难觅踪迹,刀鲚被炒为天价;青鱼、草鱼、鲢鱼和鳙鱼“四大家鱼”资源大幅衰减。 根据中国科学院水生所主导的长江江豚考察,2006年约1800头,2012年仅1000头左右,比大熊猫还要少,如果不采取及时有效的保护措施,长江江豚自然种群可能在未来15年左右消失,而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酷渔滥捕。 2006年11月,中国科学院水生所曹文宣院士首次公开提出长江长期禁渔,随后在各种场合呼吁长江禁渔;2007年举行的首届长江生物资源养护论坛上,曹文宣联名14位院士倡议保护长江生物,建议长期全年禁渔;2010年和2011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水生所赵进东院士连续两年提案呼吁长江流域十年禁渔。 科学家们指出,当时实施的每年3至4个月的禁渔期制度存在天然的缺陷,根据中国科学院水生所对渔民在开禁后的渔获物进行抽样调查发现,酷渔滥捕导致自然繁衍的后代还来不及长大就在3个月解禁后被捕捞,鱼类生长链被打断,该禁渔期制度的初衷难以实现。 至于提出长江十年禁渔,则是考虑到长江主要的经济鱼类性成熟一般为3至5年,连续十年禁渔,通过2至3代繁衍,有助于长江水生生物资源数量成倍恢复,才能逆转长江生态恶化的趋势。 赤水河流域先行示范 作为目前长江上游唯一一条干流尚未修建闸坝、仍然保持着自然流态的大型一级支流,赤水河流域成为众多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的重要栖息地和繁殖场所。 自20世纪90年代起,中国科学院水生所对赤水河的鱼类组成、群落动态、早期资源现状、基础生物学特征、资源量、遗传多样性和栖息地现状等进行长期而系统的监测与研究工作;2015年,中国科学院水生所启动赤水河珍稀特有鱼类保护与水生生物多样性观测研究站(赤水河站)建设工作;2017年1月起,赤水河流域实施全面禁渔10年,成为长江十年禁渔先行示范区。 常驻赤水河站的中国科学院水生所副研究员刘飞介绍说,该站目前在赤水河干流设有6个固定的监测样点,按季度对珍稀特有鱼类变化趋势进行长期监测,探讨珍稀特有鱼类的种群变化规律;依托赤水河站已驯养40多种鱼,实现了鱼类人工繁殖技术的突破;结合小水电清理整改,修复珍稀特有鱼类的栖息地。 赤水河流域全面禁渔以来效果显著,主要包括:鱼类物种数量稳步增加,赤水河内出现消失多年鱼类;部分珍稀特有鱼类的种群数量明显上升,鱼类组成结构明显改善;鱼类种群内结构明显优化;鱼类总体资源量明显增加;鱼类繁殖状况显著改善,主要在长江干流繁殖的产漂流性卵鱼类开始进入赤水河栖息繁殖。 在用脚步丈量赤水河已18载的刘飞看来,特别的成效是赤水河畔原来的渔民“洗脚上岸”成为护鱼人,当地人生态保护意识明显增强,不捕捞河鱼、不吃河鱼,正逐步成为共识。 “如今,赤水河流域已成为长江流域生态保护的一个样本。”中国科学院水生所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研究室主任、赤水河站站长刘焕章研究员说,全面禁渔以来,赤水河流域内鱼类资源明显恢复,多样性水平逐步提升。 中国科学院水生所副所长胡炜研究员表示,该所老中青三代科研人员接力守护赤水河,创建的赤水河保护模式,是长江上游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河流生态系统健康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成功案例。 科技守护鲸豚引领全球 作为长江大保护的试点,赤水河流域禁渔先行示范为长江十年禁渔提供重要借鉴和参考。2021年1月1日起,长江十年禁渔正式实施。 长江十年禁渔迄今已行程近半,中国科学院水生所科研监测结果显示,十年禁渔开始以来,长江鱼类密度、主要物种种群数量、鱼类繁殖量等鱼类资源量指标显著增加,鱼类个体变大、种群小型化趋势得到遏制,鱼类物种组成改善、多样性增加,旗舰物种长江江豚种群数量止跌回升,水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逐步恢复。 胡炜指出,作为长江大保护的标志性工程,长江十年禁渔当前处于中期关键节点,长江生物多样性已呈现良好恢复态势,正在经历从休养生息到生生不息的变化。中国科学院水生所先后布局10个野外观测站,覆盖长江上游干支流、中下游干支流、湖泊、河口等各类典型水体,拥有自1950年以来最长时间、最全面的长江水生生物数据库。 与此同时,中国科学院水生所还研发出智慧监测系统,建立大水面生态渔业多营养级协同调控技术体系,取得长江鲟自然繁殖的突破,创造全球小型鲸类保护的“中国神话”和世界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中国经验”,并积极推动江豚保护经验“出海”贡献全球。 中国科学院水生所鲸类保护生物学研究组王克雄研究员认为,长江江豚作为长江旗舰物种,是长江生态系统的“晴雨表”,其种群状况和保护情况直接反映着长江生态系统的健康程度。 他介绍说,中国科学院1978年组织成立第一个全国性的白鱀豚生物学研究协作组,水生所被指定为主持单位,中国鲸豚保护生物学研究由此开启。该所1986年提出长江江豚就地保护、迁地保护、人工饲养繁育研究三大保护措施,目前依然是业内公认的行动指南。其中,人工饲养繁育方面,1996年水生所成功建立中国最早的长江江豚人工饲养繁育研究群体,2005年首次实现人工环境下长江江豚的自然繁育,近年来已成功突破二代江豚的自然繁育。 2025年4月,由中国科学院水生所主导的“长江鲟自然繁殖试验”取得突破,被宣布野外灭绝的长江鲟,首次在赤水河实现自然产卵并孵化,成功构建长江鲟野外自然繁殖技术体系,迈出长江鲟野外种群恢复的关键一步。 2025年6月,亚洲小型鲸类管理及保护经验交流研讨会在武汉举行,来自东南亚5个国家的官员及鲸豚类专家代表专程到中国科学院水生所学习交流长江江豚保护经验,为极度濒危的湄公河伊洛瓦底江豚寻找“保护处方”,并希望建立鲸豚保护国际合作模式。 近年来,长江江豚自然种群数量实现历史性止跌回升,长江江豚保护实践成为全球小型鲸类动物保护的成功典范,科技守护鲸豚的“中国方案”正引领全球方向。 王克雄透露,通过建立“技术研发-本土验证-国际推广”的创新链条,中国江豚保护的技术和公益经验将从长江走向亚洲湄公河、伊洛瓦底江和南美亚马孙河等水域,为促进全球小型鲸类保护作贡献。(完)
- 最近发表
- 随机阅读
-
- 钉钉联手通义实验室发布Fun
- 色彩与味觉的双重诱惑:韩式辣白菜豆腐汤
- 治疗尿路感染的食疗偏方
- 英语作文强化:36句谚语格言
- XO酱鲜虾什锦炒饭:夏天里的简单快手食儿
- 宝山罗泾:浓浓邻里情,欢乐闹元宵
- 关于教师节的作文:老师的眼睛
- 警惕!广州已进入登革热高发期,隐性感染者也可能成为传染源
- 大学宣传委员述职报告范文
- 《湮灭之潮》制作人称赞《古剑》:烛龙的同学们真棒!
- 浓缩着京味文化的宫廷小吃:娇小玲珑窝窝头
- 今日辟谣(2025年8月11日)
- 库里妻子:丈夫是名人没有隐私 在车里喂奶都有人进来
- 【民生调查局】纸价上涨,快递盒要贵了?
- 呆呆兽更精致了! 《无限机兵》更新主角物理表现与更高难度
- 网传“西安一小区天降水管砸死婴儿”?假的|破谣局
- 2025精英童模超级联赛全球代言人史蒂雯 荣获礼服赛冠军
- 太背了!出局2个小时,韦世豪回家路上遇交通事故 凌晨无奈等交警
- 国象乙级联赛落幕 江西队和杭州智运学校队冲甲成功
- 我,高育良,太想让学生进步了!
- 搜索
-
- 友情链接
-
- 蓝湾青少年公开赛收官 孟紫嫣等三人获LPGA外卡
- [新浪彩票]足彩25109期投注策略:诺维奇不败可期
- 英雄联盟格斗游戏《2XKO》或加入约德尔人角色
-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期中测试卷汇总(可下载)
- 江苏省马术队内部测试赛在江阴市训练基地圆满落幕
- 中国女排大名单即将选拔产生 体能测试为重要依据
- 2025年朝阳小升初非京籍全家户口簿审核标准
- 宿州市:倡导文明祭扫 打造“绿色清明”
- 节卡斩获长三角具身智能大赛一等奖 复合机器人工业场景革新
- 节卡斩获长三角具身智能大赛一等奖 复合机器人工业场景革新
- 网红李子柒介绍
- 活着谁唱的
- 黄鼠狼吃老鼠吗
- 四个字的歌曲
- 为什么运动不出汗
- 葡萄柚可以放冰箱吗
- 三年级英语手抄报精品
- 莲藕排骨汤怎么做
- 吃菠萝不加盐会怎么样
- 别伤害我歌曲原唱